24《闲读梧桐》
文章没有署名。
读一棵树,读一个人,读一本书,贵在一个“闲”。这个世界上,许多精神产物的实施都离不了一个“闲”。闲,是一种功夫,一种心境,一段心情。匆忙的生活,浮躁的人生,难得一片闲心。
闲下心来,读一切都会有味儿,这是细致入微的人生。
梧桐是人,人是梧桐。读梧桐,思人生,想世间万物相通,物我齐化。以人的眼光,以人的心境看世上万物,一切都显现出人的灵性。
树是一个人,草是一个人,石是一个人,花是一个人,反之也成立。
博大的世界让我们如此亲近,这是读这篇文章时我的心情。
25 《?》
文章无题,也无作者名字,却也同样给人启迪。
内容是欣赏俄罗斯画家列宾油画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。
看到这段欣赏文字,让我想起那幅曾经震撼过我的油画。内容、艺术,这篇文字已经分析得很透很周详了。让我说一些列宾画这幅画的轶事——
列宾画这幅画花了三年时间,曾两度到伏尔加河写生,仅草稿就打过上千幅。列宾画画有个习惯,就是不停的走动。在走动中选角度,看方位,找感觉,一幅画下来往往要走许多路。有人计算过,列宾画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》,仅画室里走的路就有二十多公里。
26 读《围城》
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一年七月版,版本是较为规范的。
这是我九一年八月看病时,在兰州张掖路新华书店买的。当年有病,浮躁、烦心,没有阅读心情。买书似乎是为了消遣。一晃十年,书立在架子上,寂寞地看着我。近日,年节寂寥,随便抽出,一读竟不能罢手。
写的是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生活。一群大学校园以及以外的高级知识分子。方鸿渐、赵辛楣、苏文纨、孙桑嘉等给人留下较深印象。特定时期人物的个性经历。钱先生对这些人的特征可谓了如指掌,烂熟于心。心理、思想感情、言行举止都有酣畅的描写。
文学作品很大部分是写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想象。方鸿渐身上或许就有钱先生的影子。
这是一部集中体现钱先生创作才气的书。
全景式地展现生活,思想性强,人物描写细腻逼真,有《红楼》风味儿;情节集中,安排上疏密相间;首尾照应,开篇以方鸿渐始,结尾以方鸿渐终,典型的圆形结构。
语言特色,堪称本书一绝。总体而言,典型的文人语言,文学语言。雅而不俗,文而有味,耐得咀嚼回味。具体而言,生动形象,善用比喻,想象丰富,妙语连珠。语言中比喻众多,而且语喻精彩。单喻、博喻、反复比喻、明喻、暗喻,无奇不有,可谓比喻修辞的活词典,集中体现了语言的张力和作品的活力。
一部文学作品最先吸引人的是语言,《围城》就是范例。
语言的成功常常是文学作品的成功,语言之于《围城》,实在功不可没。
27《蓝衣社碎片》
一部长篇纪实小说(原作这样题)。
作者丁三,据有关介绍,流过民,经过商,现从事文学写作。本作是其处女作。发于二○○三年第三期《当代》头条。《当代》一向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前沿阵地,曾推出许多轰动一时的作品。本篇放之头条,编者又加了长长按语,文后附有作者写作谈,可见其编辑苦心。
作品较长,二十万字,一周读完。
这是一段让人陌生的历史。选题较好,正是先师张剑所言“写人之未写”。
国难当头,一些有志于国家民族存亡的热血青年,冒死结社,苦心经营,历经坎坷,终成“蓝衣社”。但历史常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,蓝衣社随后被有关党团拉拢、改组,直到利用,最后成为颇具神秘色彩的特务组织,成为人见人畏的恶魔。随后,这群热血者或牺牲,或流亡,或消沉,或成为权利纷争的工具,他们的身影闪现在那段历史的烟云里。
历史是一条长河,伟人们是航船的掌舵者,弄潮人。普通人是长河里的一滴水,再大些,也不过是其中一朵浪花。那些党派、团体、协会,包括军队、政权,都只不过是这些掌舵者手中的工具。——《蓝衣社碎片》让人隐约感到党派这种结构的实质。
作品有些不足之处。
1.宏观把握不够,作者还欠缺驾驭重大题材的一些能力;
2.历史问题中,许多观点还不甚明了;
3.史实还有些单薄,读后有点空洞干巴;
4.语言还稚嫩些,朴素得有些捉襟见肘。
当然,以上是对这位不足三十岁的年轻人一种苛求。宽容地说,一部作品能给人教益,哪怕是一星半点也是好事,更何况本作揭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,自然有功于人,有功于后。
2012年11月27日
评论